今日热榜

全国劳模待遇: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,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
tianshantonglao 坐标: 8111 目录:/quan/
全国劳动模范简称全国劳模,对于这个名词或许大家应该是不会陌生的,因为我们国家对全国劳动模范也是比较重视的,对于他们在职时的待遇以及退休后的待遇都有一定的规定,当然这个待遇也是比较好的,因此在评选全国劳动模范的时候也是比较严格的,竞争比较激烈的。 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
全国劳模待遇_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_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劳模,是时代先锋,是广大职工身边的楷模。那么,除了精神荣誉,在物质方面,劳模群体可以享受怎样的待遇呢?
劳模为国家、社会作出重要贡献,为激励人们爱岗敬业起到了表率作用。为了切实体现对劳模的关心和爱护,建议提高企业退休的全国和省级劳模的荣誉津贴标准。 对地方和个人来说,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国家荣誉,而且享受退休后100%的工资收益,还有不少医疗、修养的国家待遇。 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。劳模在职时勤奋工作、任劳任怨,不计较个人得失,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才华,也为社会积累了精神财富,他们退休后理应有更好的生活保障,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。但当前他们的退休金水平却总体较低。
全国劳模待遇_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_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 近年来,各地陆续出台改善退休劳模待遇的新举措全国劳动模范,每月享受荣誉津贴150元。1989年年底前荣获称号的,每月再增加荣誉津贴50元。从2008年开始,南宁市全面提高劳模津贴,其中退休全国劳模津贴已增至每月500元;2009年10月起,苏州市某区退休劳模荣誉津贴和医疗补贴金额合计已增至每月1000元。厦门市也于2008年9月提高了退休劳动模范的荣誉津贴标准。 山东省在2014年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改善劳动模范待遇的通知》,适当提高离退休劳模荣誉津贴标准,全国劳模每人每月200元,省部级劳模每人每月180元。 据了解,1979年以前(含1979年)获得上述荣誉称号的,在此基础上每月再增加40元,并向年满60周岁的省部级以上农民劳模(农民劳模是指与任何企事业单位没有劳动关系、从事农业生产、没有工资收入来源的人员)发放同等标准荣誉津贴。
全国劳模待遇_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_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改善中低收入群众收入水平,我们建议从提高企业退休劳模津贴开始做起:从2010年起,提高退休劳模荣誉津贴标准,分别由中央、省、市三级财政列支,这是国家和地方财力可以也应该予以担当的,其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深远而巨大的。对于待遇情况,还是根据每一个省份的具体安排,不同省份,直辖市的待遇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。 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劳模评选可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初。“当时选劳模是出于大生产建设的需要,所以评定标准也是围绕各种劳动竞赛制定的。加班加点、努力工作是主要标准。”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游正林说,“这种标准从1950年中国首次评选劳模持续到1960年,一共四届。” 有统计表明:在首届464名劳模中,农民为158名,占总数的34%;工人113名,占24.3%。管理人员仅为7.1%。而1956年的评选结果于1950年的比例基本趋同。
24.
全国劳模待遇_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_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1959年,北京又召开了全国工业、交通运输、基本建设、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——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全国劳模会议———又称“群英会”。其中包括提出“宁可少活20年,也要拿下大庆油田”的“铁人”王进喜。 而196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“全国文教群英会”成为“全国群英会”的继续。“代表们来自全国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、新闻方面,”游正林说,“这说明与之前相比,劳模的评选范围进一步扩大,不仅仅包括生产和经济战线。” 而至1979年,中央政府第一次对“劳模”和“先进”进行了理论概括——他们必须是先进生产力的优秀代表,能体现社会发展的方向。判断一个职工是不是模范,要看其在推动生产力方面是不是起了显著的作用,对社会主义事业是不是作出了较大贡献。而具体的指标同样有九项,第一项就是“对超额完成全国先进定额和计划指标有重大贡献者”。
全国劳模待遇_全国劳模退休后有什么待遇_全国劳模的评选标准是什么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