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热榜

树上的父亲: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,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
530 坐标: 9719 目录:/shu/
近些年来,我们大家都发现虐童事件频频发生,而当下虐童的再只是之前我们大家说的继父继母,而是我们身边的琴声父母,自己的孩子是身上掉下来的肉吗,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?
为什么现在的父母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呢?
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
树上的父亲_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_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听闻女儿又偷了邻居的东西,梁某为管教8岁大的女儿,将孩子捆绑在树上并用木棍抽打。怎知数小时后,女儿竟气绝身亡酿成悲剧。昨日,记者获悉,广东信宜市法院一审以过失致人死亡罪,判处梁某有期徒刑3年,缓刑4年。 凌晨将女儿绑树上教训 据梁某供述,2014年7月8日,邻居跟她说,女儿又偷了东西。想起平日因女儿偷东西遭邻居责怪,很没颜面,她于是决定用打的方式来管教女儿。当晚,女儿没回家。7月9日凌晨4时左右,才看到女儿回家到爷爷床上睡觉,她于是拖女儿到屋外,并用手拍她的屁股。 梁某称,她当时骂女儿,但女儿不说话,她又用右手食指抠女儿的嘴,致使她嘴流血。女儿想逃走,梁某于是想到将她绑着打。梁某找来打柴用的绳,又拖她到屋旁的龙眼树前,用绳索缠绕其腹部绑在树上。后来,因女儿双手不停地玩绑在身上的绳索,梁某便解下树上的黑色布绳来绑她双手。
树上的父亲_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_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之后,梁某又找来一条木棍,用木棍往女儿双脚打去,打到她膝盖及脚跟,接着又用右脚从她身后踢去。梁某称,整个过程中,女儿只低头,没哭闹,她也不清楚打了女儿多久。 数小时后孩子被发现死亡 不久,丈夫周某醒来,听到女儿喊痛。周某称,女儿当时“双手被反绑在中间那棵龙眼树的分枝处,双脚能着地,头靠着主干枝,喘着大气,不时喊要死了”,妻子则用木棍在打女儿的手脚,他于是上前阻止。但梁某认为没将女儿绑得很紧,也想让孩子记住教训,便没同意松绑。丈夫回屋后,梁某又开始骂女儿。后来听儿子哭了,没为女儿松绑,她便去看望儿子,当时天色早已亮了。 据周某称,早上6时许,他准备带父亲去看病,妻子在门口洗衣服,而女儿还被反绑在树上,头部下垂,嘴里流血,双脚站不稳,人微微抖动,他以为妻子会松绑便没理会。早上10时许,他回家见女儿还被反绑在树上,头部下垂,双脚离地,一动不动,觉得出人命了便去查看,这才发现女儿已经断气。
树上的父亲_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_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 同为父母,在为这些孩子们感到不幸与悲痛时,更多的在想一个问题:为何“虐童案”时有发生?
那些身为父亲或母亲等施暴者,又会是哪些心理让他们举起了施暴的双手?
!在搜索和梳理今年深圳八起“虐童案”,便对他们的心理做了一个探究。 心理一:生存压力让孩子们成了他们的“出气筒” 从四月中旬宝安12岁女孩小喜被父亲殴打离家出走,到28日晚被父亲皮带抽死的小豪,施暴者文化素质不高,都来自于收入不高的外来工家庭,他们很多是都在工厂打工,居住在城中村低矮的小屋里,在深圳,生存的压力如大山般压在他们的身上,他们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,找不到压力释放的正确渠道,调皮的孩子就会很容易成为他们的“出气筒”。 心理二:施暴者往往受过父辈的施暴,他们行为来源于原生家庭的“潜心理” 所谓原生家庭,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长大的家庭,正如昨晚小豪的父亲对警察所说:“小时候我也曾经挨过父亲的打,也是皮带抽的”,这就说明,现在很多家暴中的施暴者的行为,更多是来源于其原生家庭,也就是说,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也挨打过,小时候也曾受到过伤害,长大成人,当他们自己有了小孩时,他们就会从一个家暴的受害者演变成一个“施暴者”,这是一种成长过程中的“潜意识”的心理行为,除此之外,他们也往往受到父辈们“棒子”思想的影响。
树上的父亲_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_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心理三:“孩子是自己的”的强权教育的“霸意识” 家长[微博]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,更是孩子永远的榜样,家长有抚养和教育的权利与义务,或许正是这样一种心理,让很多家长会有一种“孩子是我自己的”的强权教育的“霸意识”,而缺乏一种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与方法,在教育孩子上,他们是想骂就骂想打就打,忽略了孩子其实更承载着许多他们的愿望与梦想,比如传宗接代,等等,只把孩子当做自己的“私有”,;也忽略了孩子的主权意识,孩子从出生那一天就是一个独立的人,法律也赋予了他们最起码的生命健康权利,而这一点正是被施暴者所据为己有,感觉到打孩子就是在自己的东西一般,毫无一点悔意。 心理四:法律对“家暴”的制止不力,他们就有一种“侥幸心”。 当今我国虽有《未成年保护法》《婚姻法》等多部法律明确有保护孩子,然而在司法实践中,真正能给到施暴者以法律制裁的,还不足以严厉,而等达到犯罪的程度,孩子就彻底成了“牺牲品”。更何况,在我们的周围,绝大多数人遇到“家长打孩子”的事情时,都会助手旁观而认为是别人家的家事,自然,家暴发生的场地也是在家里,注定了它的隐蔽性,也给取证带来一定的难度,即便有伤也在孩子的身上。而在香港,法律是可以剥夺施暴父母的护权的。
树上的父亲_8岁女孩被母亲绑树上残忍打死_揭秘虐童事件中父母的心理

心理五:孩子幼小不敢反抗,其他家人不敢吭声,助长了施暴者的“惯性”。 纵观虐童案,绝大多数施暴者施暴行为都不是一次、两次,也不是一天、两天,而是长期的、习惯性的,这是因为作为受害着的孩子年幼不敢反抗,其他家庭成员迫于施暴者的暴躁脾气而不敢吭声,害怕离婚等,甚至还为其教育手段叫好,都助长了施暴者的淫威,也纵容了他们养成了打孩子的“惯性。其实,家庭暴力,无论受害者是孩子还是大人,第一次处理家庭暴力的方式特别重要,几乎能成为这个家庭往后固定的“化解模式”,很多时候,只要受害者本人或其他家人敢于出来反抗,或采取向邻居、长辈求助、报警等方式都能够及时的制止住施暴者的行为,而避免悲剧的发生。 心理六:受虐孩子背后的夫妻关系的“恶变” 夫妻关系是孩子一辈子最好的礼物,孩子更是夫妻关系的“晴雨表”,特别是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、重男轻女思想比较浓郁的家庭。细数这八起虐童案,除了有一起施暴者是孩子的幼儿园老师外,其余的施暴者在施暴时,另一半往往都不在场,他们或正在上班或外出,而当孩子在施暴者身边时,只要一不听话就会挨打,这些看似是孩子自己的行为引起的,而从深层次来说,是与夫妻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的,在他们这些夫妻关系中,并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沟通模式,更没有一套适合彼此的夫妻冲突化解模式,夫妻关系自然就会有一种潜在的危机,这一点似乎可以从孩子受到伤害后非过错方的态度中看得出来,他们的沉默是一种无奈,更是一种麻木,每一个虐童案的背后其实都会有一个足以让我们震撼的故事,都能让看到一些不健康的夫妻关系。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