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热榜

改革四君子翁永曦简历,34岁从科员直升副部级

xiaopeiqiu 坐标: 10445 目录:/gai/
翁永曦,原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,现为企业家,兼任农村发展研究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,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客座研究员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翁永曦与王岐山、朱嘉明、黄江南一起被称为“改革四君子”。
改革四君子翁永曦简历_34岁从科员直升副部级

改革四君子翁永曦简历:让我们通过翁永曦自己的介绍来了解他的一些经历。 翁永曦:1976年我从北京大学毕业,回到原来在内蒙插队的生产队务农。1979年国家对上山下乡的大学生重新分配,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给我发了个通知,让我到《农民报》报到。我是在1979年10月份去《农民报》上班的,工作了不到一个月时间,有一天社长苗沛石在记者部门口问,谁闲着?去给农委杜润生主任送一份明天报纸的社论,让他审查好见报。小翁干吗呢?我说没什么事。他说,那你骑自行车送去吧。 到了杜润生办公室,杜老正埋头在写东西,我说,杜主任,苗社长让我把明天的社论送给您审查。他抬头看看我说,没见过你啊。我说我是新去的。杜老问原来是干嘛的?我说原来在农村插队。杜老问在农村插队多长时间啊?我说前后10年头,8年整。杜老问这么长时间有什么体会啊?我说农村太穷,农民太苦,现在工农业产品剪刀差过大,国家农业政策应该建立在务农有利可图的基础上。杜老看我一眼说,这算一条,还有第二条没有啊?我说有啊,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,其实到了农村以后才知道,无论经济还是自然,从来都是小河有水大河满。杜老又看我一眼说,你把社论留下,我看完了派人送回去。一个星期后,我接到国家农业委员会办公厅的调令,到国家农委政策研究室工作。 翁永曦: “文化大革命”以前,我是个高中生,那时候对中国现实情况并不真正了解,基本上属于万花筒里看世界,以为中国人民是最幸福的,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人等着我们去解放。但是到了农村,长期的农村实践,明白了以往受到的教育和当时面对的现实有巨大的反差,这种反差促使很多知识青年在农村一面思考一面学习,思索问题出在哪里,产生强烈的想改变现状的要求。我想这大概也是20世纪70年代底、80年代初大批知识青年回城以后,一些有农村插队经历的年轻人,围绕在杜老周围积极参与农村改革的真实动因。

改革四君子翁永曦简历_34岁从科员直升副部级

翁永曦翁永曦:从普通科员一夜升为“副部级” 现在从商的翁永曦,曾是农村政策研究室的一员。 翁永曦回忆到在老师家吃饭的场景。杜老是山西人,1980年夏天某个周末的上午,杜老约他去家里谈事,中午老爷子说:“在我这里吃饭吧。”老爷子拎一口小锅,拿荞麦面拌水一通搅,然后倾斜着往煮开的水里用筷子一点一点拨,告诉他说:“这叫拨鱼儿,我们山西的农家饭。过去在太行山打仗,后来文革挨斗,我自己弄饭吃,就吃这个,简单。

还有一次,他随杜老去太原出差,晚上散会后逛小吃街,闻着各种家乡小吃的香味,老爷子不挪步了,“咱们吃一碗吧。”翁永曦拦着说不卫生,老爷子却乐了:“没事,天黑,看不见。 1982年,翁永曦被提拔为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,他升职的故事里,杜润生扮演了这样的角色。 一天,翁永曦被杜润生叫去谈话,他忽然被告知,自己是农研室的副主任了。

“杜主任,这个事可不能开玩笑。”翁很震惊,一名普通科员一夜升格为“副部级官员”,听起来像天方夜谭。“我爹我妈1936年参加革命,到现在才是个局长,把我提到这一级,别说别人不服气,我爹我妈都会觉得很奇怪。 杜主任说:中央定了,你要服从组织安排。 他的任职消息在《人民日报》头版刊出,引发轰动。随后,他被高层派去改革发源地凤阳县兼任县委书记倍受关注,很快成了改革新星。

推荐阅读